巴黎7月15日电 随着巴黎奥运会进入最后倒计时,中国花样游泳队正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基地进行封闭式集训,这支曾多次站上世界领奖台的“水上芭蕾”梦之队,近日向媒体展示了以“水之灵韵”为主题的全新集体技术自选节目,其融合敦煌飞天元素的创新编排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2022年布达佩斯世锦赛上,中国花样游泳队首夺集体技术自选金牌,打破俄罗斯队长达30年的垄断,国际泳联技术代表玛丽亚·科瓦奇评价:“中国队的编排将东方美学与竞技难度完美结合,开创了花样游泳的新范式。”主教练张晓欢带领团队在原有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新节目《丝路幻影》以敦煌壁画为灵感,运动员通过水下扬声器同步完成每秒6次以上的腿部动作,配合3D投影技术营造出“飞天逐浪”的视觉效果。
“我们分析了过去两年所有国际大赛的裁判打分趋势,”张晓欢在训练间隙接受采访时表示,“新规则更强调艺术表现力与体能分配的平衡,因此我们在托举设计中加入了更多中国武术的发力技巧。”据悉,队内重点选手王柳懿/王芊懿姐妹已能稳定完成招牌动作“双人垂直倒立”,其水下旋转高度达到2.3米,超过国际平均水准15%。
在体能训练馆,记者注意到运动员们佩戴着特制运动传感器,这套由清华大学研发的“水陆协同监测系统”能实时捕捉队员在水下的肌肉发力曲线,数据精确到每块核心肌群的激活顺序,科研团队负责人李教授透露:“通过对比分析俄罗斯选手伊什申科的动作数据,我们发现中国队员在髋关节灵活性上存在3%的差距,现在已通过新型柔韧训练方案弥补。”
心理训练同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队伍每周进行两次虚拟现实抗干扰训练,模拟奥运会现场可能出现的闪光灯、嘘声等突发状况,主力队员冯雨分享道:“上次测试时头戴VR眼镜完成整套动作,系统突然插播了10秒的观众尖叫,但我们成功保持了动作零失误。”
国际泳联最新公布的奥运资格赛数据显示,当前世界排名前五的队伍分差仅剩9.8分,竞争激烈程度史无前例,传统强队俄罗斯因国际体育仲裁法庭的禁赛令无缘巴黎,使得乌克兰队凭借其标志性的“战争主题”编排跃居奖牌热门,欧洲媒体普遍关注的意大利队则聘请了前花样滑冰编舞大师阿尔贝托·里奇,其将冰上旋转技术移植到水中的创新引发争议。
亚洲范围内,日本队以“能剧面具”为特色的新节目在5月蒙特利尔大奖赛上获得艺术表现满分,对此,中国队教练组专门派出考察组录制了对手全套动作,技术分析师陈岩指出:“日本队在换气节奏上有独特模式,我们已设计出针对性托举衔接来打乱他们的呼吸频率。”
32岁的队长黄雪辰此次复出堪称传奇,生育后仅用11个月恢复训练的她,现在能完成难度系数3.0的“单臂侧旋”,在日前队内测试中,她的憋气时长达到4分18秒,超过自己伦敦奥运周期的最好成绩。“每天5点起床先进行90分钟水下闭气训练,这已经成为肌肉记忆。”黄雪辰笑着说。
17岁新星余依婷的崛起令人惊喜意昂体育app,这位曾在青年组比赛中完成“四周半翻滚”的天才少女,目前专攻混双项目与男选手石浩玙搭档,其独创的“龙卷风式螺旋上升”动作已被国际泳联收录为官方命名技术。“男选手的爆发力让托举高度提升20%,但需要重新设计所有水下同步点。”石浩玙表示,这种性别混搭模式被视为未来花样游泳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际泳联技术委员会今年修订的评分标准中,艺术印象分占比从40%提升至45%,这促使各队加大与艺术家的合作力度,中国队特邀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参与服装设计,采用记忆合金纤维制作的泳衣能在水中自动展开莲花纹样,音乐总监谭盾更是将《敦煌·慈悲颂》重新编曲,加入电子音效模拟水流声。
但创新也伴随着风险,在6月内部测试时,新型荧光妆容因水溶性不足导致一名队员暂时性视力模糊,团队连夜改用微生物可降解材料。“我们必须在安全底线之上追求极致美感。”队医组负责人强调,这种严谨态度换来回报:近期国际裁判观摩会上,中国队的艺术表现力获评9.8分(满分10分),创下非比赛日评分纪录。
考虑到巴黎奥运会游泳馆将采用露天设计,队伍提前三个月开始在日照环境下训练,营养师定制了“时差食谱”,通过调整褪黑素摄入帮助队员适应欧洲时间,更特别的是,每位运动员都配备了降噪耳机,内置塞纳河水流声的白噪音用于赛前心理调节。
“现在每天训练时长达到9小时,但看到服装上绣的国旗就觉得值得。”混双组合张雅怡/程文涛告诉记者,她们的招牌动作“双人水面倒立行走”需要精确控制每秒0.5升的呼气量,为此两人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呼吸同步训练。